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表现

发布日期:2018-04-24 浏览次数: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胆囊腺瘤等。临床上常碰到患者来询问,为什么我检查出的息肉数目时多时少?为什么一会儿说我是胆囊胆固醇结晶,一会儿说我是胆固醇性息肉,一会儿又说我是结石?是不是做错了?要解释这个问题,得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表现说起。

胆囊息肉样病变主要包括: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炎性息肉,胆囊腺瘤等。

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超声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①附壁型(胆囊胆固醇结晶):是由于胆固醇的局部代谢紊乱,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造成胆囊黏膜面胆固醇结晶沉积而形成的。超声图像上胆囊壁欠光或毛糙,略厚,胆囊粘膜上附着强回声。后方多伴有“彗星尾”征。血供不丰富。② 息肉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胆汁中的胆固醇被转运到胆囊黏膜细胞胞浆,被巨噬细胞吞噬,导致巨噬细胞体积增大,移行缓慢变成泡沫细胞,体积增大的泡沫细胞在黏膜下堆积增多渐渐使黏膜隆起突入胆囊腔形成胆固醇性息肉。超声图像上可见单个或多个强回声,大多数<10mm ,体部多见,形态为颗粒状或乳头状,有蒂或是基底较窄,不伴体位移动,血供不丰富。

胆囊炎性息肉是由于长期炎性刺激所形成的肉芽肿,有毛细血管、慢性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超声图像上与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类似,比胆囊胆固醇息肉回声稍弱,多数合并胆囊炎。

胆囊腺瘤为胆囊真性肿瘤,一般为单发,好发于颈部或体部,超声声像图多表现为乳头状或圆形或半圆形实体回声,突向胆囊腔,中等强度回声,后方无声影,不移动,基底较宽,与胆囊壁相连。

从上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表现中可看出,胆囊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胆固醇结晶同属胆囊胆固醇沉着症,胆囊胆固醇性息肉为胆囊黏膜面沉着的胆固醇结晶被巨噬细胞吞噬变成泡沫细胞,进而体积增大使黏膜隆起突入胆囊腔形成,是胆囊胆固醇结晶的进一步动态变化,因此会出现之前诊断为胆囊胆固醇结晶,后又诊断为胆固醇性息肉的情况。此外,胆固醇结晶或息肉,往往体积小,且多质脆,蒂部非常纤细,易脱落,脱落后有的随胆汁排除体外,有的存留于胆囊成为胆囊胆固醇性结石,这也是为什么复查时会出现息肉数目变化及息肉又变成结石的情况。

总之,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检查的优势在于无创伤、可重复、经济、便于近期随访。鉴于大于1cm的病变当警惕癌变的可能,因此根据超声动态观察不同性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生长速度、变化规律,推测其病变的性质,能为临床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信息,为广大患者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