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观察——上海老南市的这间中医门诊,是如何在100多年后成为国家中医高地的?

发布日期:2023-04-09 浏览次数:

劳动观察

2021年10月23日

作者:李蓓

原文链接

摘要: 石氏伤科,从传统师承融入国家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从流派特色进入国家现代科学研究高端平台。

1880年,一个名叫石兰亭的中医先生在上海老南市杨家渡新街开设了一间门诊,从那时起,“石氏伤科”这块金字招牌开始从民间的广为传颂,逐渐发展成我国中医的高地。

10月2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会主办的第五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与创新高层论坛在沪开幕。当日,由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倡议的“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也宣告成立。

从南市门诊到弟子遍及海内外

石氏伤科的发展,也是一部海派中医崛起的历史故事。

石氏伤科起源于吴门医派。1880年,移居上海的石兰亭先生在老南市开设门诊,揭开了石氏伤科自成一派、开枝散叶的序幕。

第二代传人石晓山先生将流派发扬光大、誉满全城。第三代传人石筱山先生创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伤科,成为石氏伤科杰出代表。到了第四代传人施杞教授时,1963年从原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师承石筱山、石幼山先生,倡导“整体论治”慢性筋骨病,建立“双调法”(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动静平衡)临床规范化方案,并开创了“中医骨内科学”之先河。施教授也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携手成立“石筱山伤科学术研究中心”,集粹百年流派临床经验与精华,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骨关节病、肩关节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领域,结合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思想闯出一条中医传承创新之路。截至目前,石筱山高层次弟子及传人已有600余名。

理筋、正骨、整颈,独树一帜!

石氏伤科为何在海内外享有如此高的盛誉?其治疗妙在何处?

在学术带头人施杞教授的引领下,以慢性筋骨病为临床研究切入点,发现“气血痹阻、脏腑失调、筋骨失衡”导致“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病因病机,“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筋骨失衡力学基础,建立“内调气血脏腑平和,外调筋骨动静平衡”法则。

施杞教授

团队还挖掘整理出一套综合防治方案,创立了“双调法”(调和法、调衡法)。调和法重在益气化瘀、补益肝肾,调衡法则重在舒经、理筋、正骨,独树一帜的中医传承创新成果,曾两度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度荣登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整颈三步九法”、“施氏十二字养生功”,改善了患者疼痛麻木、活动障碍,减轻了抑郁焦虑情绪,发挥了传统中医康复防治颈椎病的特色和优势。

在防治骨关节筋骨病方面,他们证明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以“肾阳虚”和“肾阴虚”为主要证候,揭示了“骨代谢动态调控规律”新机制,还发现了温肾阳颗粒、滋肾阴颗粒都具有“双重调节骨代谢平衡”作用,阐明了补肾中药调控骨代谢的作用机制。

由施杞教授率领团队自主研发的芪麝丸,与西药莫比可具有同样抑制疼痛的疗效,未见明显副作用,大大降低了疾病复发率,被西医骨科专家誉为“中国的消炎止痛药”。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药参芪麝蓉丸和健腰密骨丸实现成果转让,转让费1500万元。团队还建立了全国首个中医理论指导的肾精亏虚型慢性病队列,构建拥有210万份样本量的生物样本库,一举填补了中医药研究缺乏大数据库、大生物样本库的空白。

守正创新,未来蓝图已打开

随着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青年骨干人才的培养崛起,石氏伤科的守正创新之路已绘就更开阔的蓝图。第五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拥军教授介绍,未来五年,石氏伤科将重点开展中医“肝肾—脑髓—筋骨”调节规律研究,建设“中枢性防跌倒”社区防治体系,开展肾阴虚、肾阳虚证辨证论治标准的研究。

王拥军教授

此外,石氏伤科还将开展益气化瘀补肾通络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机制研究、中医药调控淋巴管系统治疗筋骨病的机制研究、“肾主骨”、“肾藏精”及“肾脑主骨”学术思想体系建设,以及“五体痹”、“五脏痹”及二者传变规律的研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