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医师报
2021年9月14日
作者:黄玲玲
原文链接
上海名医章次公曾赠给他的学生、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一句话:医生要有“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儿女性情,对待患者要对照自己的孩子一样,做医生要真实纯粹。
英雄肝胆,对于患者的抢救治疗,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下猛药就下猛药。
神仙手眼,医生要学会见微知著,望而知之谓之神。但只有在实践中练习过千百回,才有可能做到“神仙手眼”。
菩萨心肠,医生一定要有对众生的慈悲之心,用慈悲的心去化解患者的病痛。
朱良春把这句话也传给了他的学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教授。在方邦江心中,这句话尤为适合形容急诊科医生,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适用于医学临床,也同样适用于一个医生的教学和科研,方邦江一直将其奉为圭臬,在点点滴滴的医学生涯中践行着老师的嘱托。
方邦江被誉为“推动中医急救学术发展的领跑者”,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危急疑难病症临床与研究工作的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经验,更是将这些经验转化为实用的中医技术,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卓越的成就与突破。
投身急诊 一生无悔
矢志学医,源于家人。方邦江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湖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经历过农村缺医少药所带来的心酸与无奈。“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患有慢性严重呼吸道疾病,家里经济困难,看病难,母亲因病四十多岁就去世了。”忆及往昔,他红了眼眶,这件事给方邦江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自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做一个济世扶贫的好医生,去拯救更多的“妈妈”。这也是他在以后从医路上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能矢志不移坚持走下去的重要原因。
方邦江教授
医生可选择的科室很多,一个学中医的他为何会选择急诊?方邦江有自己的想法: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哪里更需要我,我就应该到哪里去。1985年,原国家卫生部下发文件要求县级及以上医院建立急诊科(室),他便毫无犹豫地便投身到了急诊医学这个艰苦的事业中。
在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医院,方邦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担任急诊科主任时,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周六、周日他也都在医院里守着患者,终于把急诊科建设得有模有样。那时曾遇见一位肺性脑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方邦江守了他三天三夜,当时缺乏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纯粹靠中西药物治疗,救回了患者一命,二十几年后,这位患者家属还曾专门找到他道谢。
还有一些小细节能让人充分感受到他的医者之爱。在方邦江上班的第一天,他的抽屉里便放放着不少零钱,方邦江讲过去大学毕业分在农村,有不少家境贫困的患者,看不起病,遇到有需要的病人他都会去帮助他们,也从不记在心里,没有去让患者还,这种朴素的情结,使他和病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别的信任关系,在从医36年来,在他身上没生过一件医疗纠纷。
“作为一个急诊科医生,一不能怕辛苦,二不能怕风险。”方邦江说话时语速很快,现实生活中也是一种风风火火的劲头,说话直、性格爽朗。看到现在一些年轻医生很少再像他那辈的人那样不畏困难,而是贪图享受,方邦江打心底里替他们着急。
早年的他除了没日没夜的工作外,也不忘提升自身水平。为提高自身中医急诊能力,方邦江还专门跑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进修学习,拜师全国首届名中医陈绍宏教授。后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作博士后研究工作,随后在急诊科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近20年,是该院急诊工作岗位干的时间最长的急诊科主任。
熟悉医院的人都知道,急诊科是临床第一线,病种多、病情变化快、风险大,是临床科室最艰苦、最重要的岗位。这个岗位可说是“好汉子不愿意干,赖汉子干不了”,因工作强度大、待遇不高,医疗风险高,尤其是中医急诊更难,愿意从事中医急诊的人才更是捉襟见肘。即使困难重重,方邦江也从未放弃过。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方邦江带领团队将一个“三无科室(无课题、无成果、无重点专科)”建设成为享誉全国的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首批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全国中医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专科……学科多次被授予“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全国”人文爱心科室、“时代楷模-英雄集体”等多种荣誉,成为引领全国中医急救学科的排头兵。“这些年我们基本从零做起,比如教学方面,我们不仅建立了中医急诊学教研室,还主编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规划教材,课程是上海市一流课程,多个教学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奖励,成为全国中医急救医学教学的引领者”,谈起数十年积累所取得的这些成绩,方邦江非常自豪的说道。
讲好中医故事 发挥好中医优势
科室所取得的辉煌非一日一夜之功,凝聚了很多人的汗水,作为学科带头人,方邦江所付出的努力更是难以想象。对于中医,他一直是有信心的,“在没有西医漫长历史岁月中,几千年来急性病和慢性病都是中医看,历史上著名中医学家扁鹊、华佗等都是急诊大家,中医中医优势就是治疗危急重症的”,“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急诊学是中医药的精华之所在,这其中蕴藏着很多科学道理,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认识到”,“当然,面对不断发展的新时代,中医在守正的同时也要创新,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为了寻找中医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方邦江积极与西医同行们交流,20多年前便经常参加西医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最初参会时,经常迎来别人不解甚至排斥的目光,但现在,他用真诚与敬业的态度赢得了很多西医同行的尊敬与认同,甚至还在一些西医学会,如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医师分会担任要职,首次在这些学术组织成立中西结合急救医学学组,2020年湖北疫情期间率队进入武汉雷神山医院抗疫,牵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雷神山医院危急重症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学会急诊医师分会危急重症专家委员会,受到西医同行极高的尊重。底气来自实力,疗效才是硬道理,在方邦江不遗余力的努力下,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当时机成熟,中医科学研究达到一定水平时,我们要逐步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把中医治疗急症的道理讲的更加清楚。
工作中的方邦江教授(前排左一)
在长期中西医结合急救临床实践中,在中西医优势互补结合理念指导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急救创新实践:一位30多岁的汤女士因术中突发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后恢复心跳,但意识丧失,深度昏迷,被送至龙华医院急诊科。患者已持续昏迷十天,必须争分夺秒进行促醒治疗,否则很可能进入植物人状态。方邦江断患者属于中医领域的“痰热蒙窍”,随即用传统中药羚羊角粉、大量人参、安宫牛黄丸等,并配合西药、高压氧等措施。一周后,患者便有了自主呼吸,后来慢慢恢复。
这件事让方邦江深刻体会到了“英雄肝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做医生一定要有担当,要担勇担风险,不能做平淡医生,平安医生。用上海话讲就是‘捣糨糊’。”(注:捣糨糊意指某人打马虎眼,敷衍别人)
这便是“复元醒脑法”治疗重症脑病的重要案例之一。重症脑病属于中医“神昏”的范畴,方邦江创造性提出了重症脑病“元气虚损为根本,痰瘀互结、 脑窍闭阻,神灵失用”的核心病机,倡导“复元醒脑”、“荣脑醒神法”治疗体系,针、药并举,力用人参、大黄等中医“雄药”,重用安宫牛黄丸等救治措施,临床效果显著。其学术体系先后纳入《中国急性脑梗死专家共识》国家规划教材《急救医学》等,在全国各大医院会诊、转诊救治数百余例,研究成果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方邦江教授讲课中
急救创新实践之二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提及心肺复苏,很多医生都知道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但大众不了解的是,在实施传统的胸外按压心肺复苏过程中,约30%~80%并发肋骨或胸骨骨折,会影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王立祥研究团队一起,通过东汉末年著名医师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的传统心肺复苏法探索出“胸路不通走腹路”的新途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通过起腹心动、起腹呼吸建立人工循环与呼吸,进而实现人工循环与呼吸并举的心肺复苏技术,该技术已经得到转化应用,并获得了欧洲心肺复苏大会主席等国际同行的认同。该方法还首次应用在了武汉雷神山医院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气道梗阻的救治中,效果良好。该项实践还于2021年荣获2020“科创中国”先导技术荣誉。
方邦江教授创立 “三通疗法”、“截断逆转”治疗感染性疾病高热病,推广应用于重症新冠肺炎,创新性提出了“阳明法”治疗老年咳喘病(慢性呼吸衰竭)等诸多实践获得了推广与应用,为丰富和发展中医急救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医药抗疫奇效逐渐深入人心
武汉抗疫期间,方邦江担任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五病区主任、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副组长。而他带领团队开展的一系列中西医结合急救创新实践在这次抗疫中也派上了用场。
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发生呼吸衰竭,针对新冠肺炎呼吸困难、痰液难以咳出等病理特点,他们在既往应用“阳明法”治疗老年咳喘病老年咳喘病临床基础上,开展了针灸减少或替代了呼吸机治疗,多个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后,呼吸便趋于正常,避免了呼吸机的使用,湖北疫情期间其治疗方法得到全国多家知名媒体推广宣传。
方邦江教授在武汉抗疫(中)
方邦江还根据重症新冠肺炎的临床特点,在原有“阳明法”穴位进行改进,选择以“足三里”、“膻中”、“太溪”等为主针灸穴位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气道梗阻等,尤其在解决重症患者呼吸肌疲劳、人机对抗、脱机困难效果显著,大大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有效阻止普通型患者向重症患者转化,使重症患者向危重症患者转化,死亡率显著降低,有关基础方法先后纳入中、外多个中医新冠肺炎防治专家共识。
方邦江研究团队根据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自己 “急性虚证”创新理论和 “截断扭转”防治新冠肺炎策略,采用不同阶段中医治疗方法应用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危重症、恢复期新冠肺炎患者,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开辟了新的思路。截止关仓,C5病区实现了全雷神山医院入院患者和出院患者第一、出院时间最短、患者零死亡的优秀“抗疫”成绩。
武汉抗疫期间,方邦江带领团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湖北省黄石传染病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了一项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前瞻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总死亡率为75.9%,参黄颗粒组的总死亡率为38.6%,总体死亡率下降37.3%。扎实的实验数据证明参黄颗粒能增加新冠肺炎患者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疾病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证明参黄颗粒可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并阻止疾病进展,,这也是目前为止在西医医院为主开展的为数不多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研究文章,为中医药治疗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提供循证依据,研究成果获得2020上海市科技奖一等奖。
近日,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植物医学》上发表,这是迄今少有的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中医药治疗重症新冠肺炎唯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文章,为中医药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提供了循证依据。“这项研究基本都是在西医医院进行的,西医同行用自身身研究,用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见证了中医治疗重症患者的真实疗效,并发表在了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这篇文章的价值可以说远超其文章本身。”他期待着中医有更多的研究出现在国际学术期刊中,让中医真正走向世界。
今年是方邦江进入急诊事业的第36个年头,回首过往,他非常感恩带他入门的各位老师。“我非常崇拜朱良春老师那种为患者着想的大医情怀,记得他即便成为了国医大师,他的挂号费仍是10块钱,教我和我的学生怎么去善待患者。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 ‘经验不带走,知识不保留’,这句至理名言也将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教书育人”。
方邦江家教授(左三)指导学生
方邦江尤其喜欢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的一句话“大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他认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医生要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做一个有社会担当的医者,一个称职的医生一定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主动为患者分忧,将心比心。
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职业,你是否还会选择中医,醉心急诊?方邦江的回答无比肯定:“会,我还会选择中医,选择急诊,它不仅是国家和和人民必需的不可缺少的专业,更能够挑战人的灵魂,刺激人的求知欲,提升人的心灵。”成为中医、投身急诊事业,他从未后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