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下午,第十四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奖励大会在龙华医院召开,我院荣获第十四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4项。我院鹿振辉教授领衔项目“中医药防治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荣获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张玮教授领衔项目“补虚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荣获上海中医药科技奖科技成果奖二等奖;我院曹永清教授领衔项目“顾氏外科特色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推广应用”荣获上海中医药奖科技成果推广奖;我院陈红风教授主编《乳房知识问答》荣获上海中医药奖科学技术普及奖。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中医药防治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临床实践与创新研究
主要完成人:鹿振辉、张惠勇、张少言、姜昕、张顺先、郑培永、吴定中、邱磊、李翠、马子风、吴显伟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中医内科学领域,在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科技项目支持下,取得5项科技创新:
1、创新研发难治复杂肺部感染优效中医药救治方案并全国推广应用:理论-实践-传承,研发补肺解毒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其加载WHO长化方案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治愈率13.6%,加载短化方案提高痰菌阴转率16.5%,疗效达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无适宜西药可用结核病,纯中药治疗痰菌阴转率达58%;对支扩继发PA感染/MRSA肺炎等均有良好疗效;病证结合研发对H1N1、COVID-19重症防治的羌竹清感方。
2、多维阐释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中医药证治及证候生物规律:通过740例规范证候调研,发现气阴两虚、阴虚肺热是耐多药肺结核主要证候,且与临床特征显著相关;痰热壅肺证是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证候;制定2项行业诊疗标准/指南/共识。
3、创新探索构建基于CT影像数字化识别的肺部感染预后判定辅助诊断工具:基于高质量动态胸部CT数据库,学科交叉,整合影像组与中医证治/疾病预后/系统生物学等多模态,初步构建疾病预后判定数理模型并推进辅助诊断开发。
4、聚焦多靶点免疫网络协同调控阐明中药抗感染的创新机制:创建P2/P3平台,构建多个耐药细菌/真菌(MRSA/MTB/MAB/c.neoformans)慢性肺部感染实验模型,初步阐明核心复方补肺解毒方/羌竹清感方介导免疫调控促进病原微生物的清除机制;发现关键靶点调控的活性成分15个。
5、构建针对难治性肺部感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平台:核心中药复方已获国家新药发明专利3项、新药临床前立项3项,推进该领域中药新药研发。
该方案累积在全国20多个省市3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推广应用,累计临床应用超过3000例。发表论文55篇,被引432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申获软件著作权1项,主参编专著10部,行业标准5项。举办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10次和区域及全国性学术会议30次,总体学习和培训人数多达5000余人次。本项目深化了慢性复杂肺部感染的证治规律-有效方案-模型-机制-创新转化研究范式,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补虚化瘀法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主要完成人:张玮、王俐琼、王磊、李莹、黄淑芸、叶思雯、朱步坤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属罕见病。发病机制不详,熊去氧胆酸(UDCA)是首选药物,然而,近40%的患者未达到巴黎II标准,这些患者病情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迅速,肝移植和死亡风险大为增加。奥贝胆酸、布地奈德、贝特类药物是二线补救用药,但均缺乏大样本数据对其疗效进行全面评估与风险评价。同时,疲劳是PBC最常见症状,甚至肝移植后疲劳也不能缓解,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故疲劳作为预后指标写入指南,国际上多项相关新药研发都失败。
大量文献挖掘及长期临床实践,项目组发现肝郁耗气、年老体弱、用药不当、饮食内伤等均可损耗肝气,久延渐至气虚血瘀,是PBC的主要病机。基于此项目组研制补虚化瘀法组方治疗PBC,无论是初始联合,还是挽救治疗,都能提高UDCA应答率,约50%的UDCA应答不佳的患者重获应答。此项目源于临床,汲取众家之长,并通过大量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其作用机制,再通过临床运用不断升华。项目组以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学层面,采用细胞、动物、病理等研究阐明了雌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导致线粒体损伤诱导Th1/Th2免疫失衡而导致PBC的发病,并建立了模拟PBC发病的三种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细胞模型用于补虚化瘀法组方中药的机制研究,得出补虚化瘀法组方中药能保护线粒体,能抗胆管上皮细胞的凋亡以及对Th1/Th2免疫失衡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此外,项目组研究发现PBC发病人群离高架桥普遍较近,再次证实PBC发病与污染密切相关,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本项目的实施对深化和丰富中医理论,提高肝病治疗水平起关键作用。本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34篇(SCI论文3篇),被引用314次,他引263次,其中SCI论文被引用20次,培养博士1名,硕士12名。成果重点应用于上海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院、上海群力中医门诊部、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陀区中心医院及日照市中医医院等,不仅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也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学成果奖推广奖
项目名称:顾氏外科特色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推广应用
主要完成人:曹永清、王琛、易进、梁宏涛、姚一博、董青军、潘一滨、丁敏、殷立新、胡德昌、沈晓、张强、王佳雯、蒋伟冬、尹璐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中医外科学肛肠方向临床应用领域。
海派中医“顾氏外科”历经七代传人探索和创新,针对复杂性肛瘘位置深、治疗难度大、复发率高、易失禁的特点,在传承“拖线疗法、垫棉压迫法、药线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瘘管的特征和不同阶段,综合运用“置管引流、负压吸引”及“肛瘘镜、激光消融”现代微创技术,不仅彻底有效引流位置深隐、走行复杂的瘘管,更避免了假性愈合和肛门括约功能损伤,有效提高了该病的治愈率。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治疗复杂性肛瘘324例,结果显示顾氏外科特色技术较传统切开挂线法治愈率相当,但愈合时间缩短8.3天且无肛门失禁。通过与8家三级和二级医院联合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顾氏外科特色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具有定位准确、操作精细、预后良好的优势,是海派中医顾氏外科的“微创”理念在传统疗法中的体现与发展。
本项目相关内容先后获得上海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通过多种形式对成果进行推广:(1)在全国31家医院推广应用顾氏外科特色技术治疗2万余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临床疗效凸显。(2)建立2家名中医工作室和12家二级工作站,实现长三角地区医疗协作与联动。(3)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专题培训共39次,先后在60次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和手术演示。(4)获得相关专利授权20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6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14部,发表论文76篇,其中SCI论文7篇,共被引715次。牵头制定指南2项,参与制定指南4项,促进复杂性肛瘘诊治规范化。(5)培养硕博士研究生66名,接收全国进修医生56名,获得人才项目8项,其中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中医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各1名。
顾氏外科特色技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实现了中医外治法的技术的传承和创新,通过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肛肠学科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上海中医药科技奖
科学技术普及奖
项目名称:《乳房知识问答》
主要完成人:陈红风、廖明娟、吴晶晶、叶媚娜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项目简介:
本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中医外科学
主要内容:本项目基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乳腺疾病患者们关心的具体问题,编撰发行《乳房知识问答》一书,并配合开展了医疗业务、科普宣传等各项活动,扩大书籍影响力,解决群众关心的乳房健康问题,并为乳腺疾病患者提供可靠而实用的医疗信息。
主要特点:
1.本书是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乳腺科、上海市名中医陈红风教授带领工作室骨干、以长期临床医疗实践和乳腺专科知识凝练而成,涉及乳腺生理病理、理化检查、日常调摄的各方面,紧紧围绕群众之需。在科普的同时兼具专业性,基础知识详尽、病种全面丰富、语言深入浅出、中医底蕴丰厚。
2.全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图文并茂,详略得当,配以医学专业名词解释和表格、真实案例导读等,点面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使全书读来生动有趣、亲切通俗且专业准确、辞藻简明。化晦涩、艰深之专业知识于一问一答之间,凸显科普之本。
3.书籍发行前后,为更好地宣传书中科普知识,编写团队开设专病门诊、陈红风名中医工作室门诊、膏方门诊,开展定期定点义诊服务、乳腺知识科普讲座,发表乳腺知识科普文章及视频、参加媒体节目、书展等各种形式诠释书中的乳腺知识,多渠道宣传,不断扩大书籍影响力,全方位服务广大患者和人民群众,线上线下共建,医疗科普并进,努力提升大众医疗科学素养,为群众健康贡献力量。
应用推广和普及:本书自出版以来,在各大实体书店以及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网上书店销售,累积发行量3282册,获得众多读者、社会团体以及健康培训机构的欢迎。传统媒介、网络、微信公众号发表相关文章及视频400余篇,累计阅读量高达4万余次。接受电视台访谈及杂志报刊宣传,各项义诊等公益活动累计100余次,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