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生命时报
2021年9月7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 徐 辉
原文链接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过敏、结节、肿瘤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才能控制病情,各种不适症状迁延难愈,反复发作,顽固难治……在中医看来,这都与湿有关。
传统医学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湿邪致病特点一方面是症状的黏滞性,一方面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易阻碍人体气机,气机不畅则失于运化,湿邪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隐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中医提倡要从湿邪角度防治慢性病。湿邪分外湿和内湿,外界环境中的湿气影响人体的致病过程称为外感湿气;湿气不仅可以外感,还会内生。中医理论中,湿邪和脾胃最为相关。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当饮食不节或素体脾胃虚弱时,就会导致运化能力减弱,引起水液津液代谢障碍,导致“湿”从内生。
体内湿气重,常见表现有食欲减退,四肢或头部或身体困重、慵懒、疲乏,脘腹胀满,身体某些位置偏下方部位(如腹股沟、双足等处)潮湿肿胀,大便溏软黏腻,舌苔厚腻,形体肥胖等。此外,血液报告中的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数据偏高,也提示体内湿气存在。湿在体内凝结变浑浊、黏稠甚至结块,就形成了痰。痰跟人体各种结节甚至肿瘤都有相当密切的关联。
自古以来,祛湿之法众多。中医有食疗、药物治疗和外治等各种防治方法。1.食疗。常见食材中的冬瓜是“祛湿一宝”,冬瓜皮是一味利湿要药。除了皮,冬瓜子也有很强的利湿消肿功效。建议取冬瓜子15~30克煎水代茶喝饮。2.药疗。体表的湿气,中医通过发汗解决;在体内的湿气,轻一些的通过化湿、燥湿、利湿解决;顽固的水饮(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水停为饮,水饮聚积于机体胸腹、胃肠或四肢等不同部位所表现的证候),通过导泻、逐水等手段应对。总体原则需医生辨证用药,不建议个人随意去药房抓药。3.外治。中医有火罐、刮痧和艾灸等特色除湿方法。因为湿邪无形,弥漫于体内或体表,拔火罐就是利用负压原理,将罐体吸附于皮肤表面的治疗方式,可舒筋活络、活血化瘀,能迅速祛除体表的湿气。通过特定穴位如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即外膝眼下约四根手指宽的位置)、阴陵泉(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中)等的刺激,也能借助健运脾胃,间接起到祛除内生痰湿的作用。刮痧可改善血液循环,帮助祛除体内痰湿。艾灸是将艾草制成艾绒,通过燃烧发热生香,从而提升人体阳气的一种外治方法。大家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其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属健脾祛湿要穴。
|